明西安府城墙一角
周长
编辑
对西安城墙的长度说法不一,目前测量结果是周长13.74公里。东墙长2683米,西墙长2626米,南墙长4194米,北墙长4134米。[16]:4城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为唐长安城的七分之一。
在雍正年间的《陕西通志》中记载西安城墙周长四十里,但对此有不同理解。[17]1963年3月,陕西省与西安市文管会合编的《西安城墙》中提到光绪19年测得西安城墙周长4390丈,折合为14088米。[17]《续陕西省通志稿》中测得城墙周长为4302丈,折合13766米。[17]
体系
编辑
永宁门的“门三重楼三重”形制
护城河
城垣高12米,底宽15-18米,顶宽12-14米。墙体最底层用石灰、土和糯米混合(三合土)夯打而成,其上用黄土分层夯筑,每层厚8-12厘米,外壁包砌多层城砖。墙顶使用三层青砖铺设海墁,每隔40-60米,就有一组砖砌的排水口。城墙外沿雉堞有垛口5894个,供射击和瞭望,内沿女墙无垛口,防止跌落。墙的外壁筑98座敌台,延伸出墙12米,宽20米,高与城齐,各自相距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铳的射程范围内。敌台上筑敌楼,可驻士兵和储存物资。城四隅各有一座角楼,除西南隅沿袭了元代建筑为圆形外,其余三座均为方形。城墙的内侧有十条登城马道,其中四座城门处各有一条。城墙的外侧有护城河,宽20米,深10米,终年积水,和城墙共同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西安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名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和安远门,门外均筑瓮城。每座门分为三重三楼,由外向内,分别是闸楼、箭楼和正楼。除南门箭楼外,其余各楼下都设拱形门洞,门洞高、宽各6米,深19.5米。正楼为重楼,面阔七间,进深二间,高36米,三层檐歇山顶,周围有回廊。箭楼面阔十一间,进深二间,高33.4米,单檐歇山顶。箭楼的正面设四层箭窗,每层12孔,左右两面各三层,每层3孔,利于射击。
西安城墙的防御能力直到近代仍有体现,如在二虎守长安之时,城墙就发挥很大的防守作用。
城门
编辑
主条目:西安城门
西安城墙各城门平面图示
目前西安城墙共18座门,其筑门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明代始建,沿袭至今的4座城门:永宁门、安远门、长乐门、安定门。
民国初年,为适应交通需要,新辟诸城门:中山门、玉祥门、解放门(原名中正门)。
抗日战争时期,临时开辟的诸防空便门,后经改建成为正式城门:勿幕门(原四府街防空便门)、建国门(原小差市防空便门)、朝阳门(原崇礼路防空便门)、尚武门(原西北三路防空便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成立后,新辟、修葺的诸城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尚德门、尚勤门、尚俭门、含光门。2004年12月26日,随着解放门建成,西安城墙实现了全面贯通,18座城门的格局至此确定。
18座城门分布,南7门、北6门、西2门、东3门(明代始建:明;民国始建:民;共和国始建:共):
永宁门夜景
南城墙7门(东→西):建国门(民)、和平门(共)、文昌门(共)、永宁门(明)、朱雀门(共)、勿幕门(民)、含光门(共)。
北城墙6门(东→西):尚勤门(共)、尚俭门(共)、解放门(民)、尚德门(共)、安远门(明)、尚武门(民)。
西城墙2门(南→北): 安定门(明)、玉祥门(民)。
东城墙3门(南→北):长乐门(明)、中山门(民)、朝阳门(民)。
[18][19]
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编辑
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位于西安城墙内,是为唐长安城皇城含光门遗址修建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与城墙相连,建筑面积近四千平方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