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十年太遥远,而是十年太匆忙。2010年-2019年,恒大王朝强势崛起,横扫联赛、两次勇夺亚冠;中超转播权卖出5年80亿的天价,金元足球带来超级巨星和世界级名帅;上座率一路攀升,中超变成世界第6大联赛。然而与此同时,不堪重负的经济压力导致一年十几支球队解散,各级国字号的溃败让人失望,青训的匮乏触目惊心。PP体育推出《中国足球这十年》系列专题,回顾过去十年影响中国足球的大事。【中国足球这十年】第十二集:立足欧洲有多难在武磊留洋之前,中国足球除了不断推出青少年留学计划,还有两波成年球员的留洋浪潮,第一次发生在2002年世界杯前后,第二次就是2010年左右。相比孙继海、郑智等前辈的成功案例,以蒿俊闵、张呈栋、张稀哲为代表的85后和90后中国球员在留洋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难以在欧洲顶级联赛立足。
【视频:《中国足球这10年》第十二集:立足欧洲有多难】
多名中国球员旅欧难立足 只能当过客最后回中超“请进来,走出去”一直是中国足球推行的“富强”之路。本世纪初,中国球员留洋浪潮汹涌,一度被看做是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希望,然而现实却是冲进世界杯后的一再沉沦。时光来到2010年左右,当国内足球环境不断恶化之时,一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掀起了又一波留洋浪潮。
然而回顾中国球员近10年的留洋成绩单,与日本球员的细腻技术、韩国球员的体能和对抗优势相比,中国球员普遍缺少鲜明特色,大多数都只是匆匆过客,最终均无奈回归中超。
蒿俊闵在2010年加盟沙尔克04,一年半时间各项比赛出场不到20次,一开始还能介于主力和替补之间,可越往后越难有位置,最终只能坐在场下见证球队拿到德甲亚军和德国杯冠军。张稀哲2014年年底加盟沃尔夫斯堡,只待了166天,留下德甲0出场的尴尬便打道回府。
五大联赛之外的中国球员当中,张玉宁在荷甲特维斯出场超过20次,各项比赛打入4球,2017年转会英超西布罗姆维奇又被租借到德甲不莱梅,始终没有出场机会,熬到2019年回国加盟北京国安。张呈栋在葡萄牙更换了多支球队,曾在杯赛中上演过帽子戏法,但在2015年夏天二次出国加盟西甲巴列卡诺后难寻机会,只待了半年就被迫离开。
于大宝、王刚则是年少留洋,与韦世豪等在葡萄牙青训里成长起来的球员没有太大区别,他们的身体素质在国内已算佼佼者,但在葡超并不突出,坚持了三年左右,于大宝和王刚分别在2010、11年选择回国。同一时期,此前在德甲有过高光表现的邵佳一也在年满30后回到国内赛场。
旅欧多重困难如同大山 全部翻越需学日韩提前做好准备中国球员之所以在欧洲难以立足,除了身体、技术等原因,球场外的各种困难更是如同大山,难以翻越。
首先是合同关:日韩球员留洋总是以自由身或者非常低的价钱加盟。比如日本球星香川真司,21岁加盟多特蒙德的转会费仅为35万欧元;现在加盟利物浦的南野拓实,最初到欧洲的转会费也只有80万欧元。
反观中国球员,蒿俊闵、周海滨等人想出国只能自掏腰包;张琳芃2015年被切尔西看上时,恒大开出了接近千万欧元的高价,最终无法成行;张稀哲、张呈栋靠着赞助合同出国,一到国外就陷入质疑,直接影响了他们在主教练心中的位置。
其次是语言关:日韩很多球员从小立志去欧洲踢球,提前以各种方式读语言学校,早早掌握外语。香川真司和内田笃人加盟德甲之前早就得到了前辈的教诲,德语已经不是问题;韩国球星寄诚庸13岁就被父亲带到澳大利亚特训英语,为以后打算,他到欧洲后更是主动提携李青龙等老乡的英语能力,互相帮助。
而蒿俊闵到德国的前两个月,学德文的进度非常慢,之后慢慢能用德语说“传中、套边”之类的单词,但听句子大多靠猜;张稀哲初到德国,对超市买回来的全是德文的生活用品一头雾水,差点把牙膏放进冰箱。
语言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到球员的融入速度。张稀哲亮相德国时用德语说了一段自我介绍,但那只是临时做的功课。平时队友之间开玩笑,张稀哲通常只能旁观很少说话,主教练对他的语言进步速度大为不满,直接辞退了他的德语翻译。反观加盟西甲的日本球员家长昭博第一次训练时已经可以无障碍地交流;南野拓实加盟利物浦时已经可以用德语和英语分别跟不同队友交流。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球员都无法融入。从小被父亲要求学习英语的张玉宁,在欧洲交到了很多朋友;张呈栋性格非常好,在葡萄牙时很快与欧洲球员打成一片,语言也因此进步飞快。但位置、伤病、工资等因素,又影响了中国球员留洋的前景。
蒿俊闵在沙尔克04只能踢右后卫,在这个位置上,他的短板被无限放大。张玉宁留洋期间伤病不断,严重影响了他的发展。王刚、于大宝等人由于无法加盟豪门,工资比国内俱乐部的许诺低太多,最终只能回国。
实际上,这类问题对日韩球员同样普遍。曾被称为天才的柴崎岳,在西甲多年始终不顺,甚至还遭遇过严重伤病;浅野拓磨这种年轻时一帆风顺的球员,加盟阿森纳之后同样没能避免被连续租借的命运,甚至有过首发很短时间就被换下的经历。
所以,是否能接受留洋几年一事无成?是否能接受在低级别联赛摸爬滚打?是否能接受被改变位置先从脏活累活做起?是否能接受远低于国内的年薪? 这些灵魂发问对于日韩的留洋球员来说,通常都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但对于大量的中国球员来说,选择足球本身已经是放弃了学业、放弃了在社会上正常工作的可能性,已经是华山一条路,输不起的思想负担太重,导致多数球员不到万不得已不敢放手一搏。
武磊留洋带来启发 坚持走出去才能获得认可尽管蒿俊闵、张稀哲、于大宝、王刚等球员留洋生涯不算成功,但他们在国外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真正知道了什么叫职业足球。回到国内快速成为俱乐部的核心,同时扮演着国足中流砥柱的角色,留洋的经历成为了他们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在金元中超时代下,国内球员的收入暴涨,没有人愿意轻易踏出国门,好在武磊毅然决然选择扛起留洋留洋大旗。从崇明岛走下西班牙,武磊放弃了在上港高昂的年薪,接受西班牙人只有100万欧元的工资,跳出舒适圈,只为了梦想。
在西班牙,武磊短时间内经历了4任主帅,没有人会特意为他设计战术,队友给他的传球也总是那么小心翼翼。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武磊在本赛季出场38次,成为各项赛季出场最多的西甲球员,赢得了各方认可,面对豪门巴萨时的进球,更是令中国球迷热血沸腾,点燃了中国球迷的希望。
其实日韩球员如今在欧洲足坛的地位,就是靠着无数失败者+成功者的尝试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没有这个过程,既不会得到欧洲足坛的认可,也不会真正提升自己,真正与世界足球接轨。当中超金元时代落下帷幕的时候,需要更多中国球员有勇气走出留洋的这一步。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球员能够在欧洲立足之时,中国足球距离真正的崛起就不远了。
往期回顾《中国足球这10年》解读:破恐韩那次爆发 国足被施了什么魔法
《中国足球这10年》解读:国字号为何坠落?缺人比缺钱可怕
《中国足球这10年》解读:恒大王朝如何开启?金钱+职业变规则
《中国足球这10年》解读:从反赌到反腐 一条“欠债必还”之路
《中国足球这10年》解读:人海战术遇上青少年留洋 是福是祸?
《中国足球这10年》解读:中超与巨星不匹配 喧嚣后留大堆问题
《中国足球这10年》解读:中国队的对不起 学会道歉更应要反思
《中国足球这10年》解读:苏宁抓基础目标长远 造非凡青训体系
《中国足球这10年》解读:默契球升级成毒瘤 利益纠缠从未消失
《中国足球这10年》解读:没人+没环境 足球城已不复存在
《中国足球这10年》解读:佩兰的成功与失败为我们留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