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上个月底,第十四届全运会网球项目的体测成绩正式公布。除了老将李喆之外,大部分球员都在3000米的长跑项目上挂零彩。而很久以前因为“小肚腩”引发争议的吴易昺,在大部分人都拿到10分满分的腹肌耐力项目上,只得了2分。
图片
图片
诚然,如今的网球比赛更看重力量。球拍球线技术的蜕变和现代训练体系的升级,使网球比赛的天平逐渐移向身体素质的比拼,击球速度更快,每一分的耗时更短。单靠技巧已经不能在职业雨林中生存,力量成为武器库的基础核心。
因此,球员们加大了举铁在训练中的比重,与长时间的耐力跑相比,教练们也更青睐于短时间的爆发性训练。
即将在马德里复出的蒂姆,从健身房开始恢复训练
不过,力量重要性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肌肉男”身材在职业网坛中更吃香。历览目前的男子顶尖高手,绝大多数球员,譬如德约科维奇、梅德韦杰夫、兹维列夫、西西帕斯和卢布列夫,都属于瘦长的“竹竿”型身材,而他们都无一不是耐力体能出众的球员。
就算是壮实程度在网坛属一属二的纳达尔,近些年也比以往瘦了一些。西班牙球王曾坦言,他感觉自己身上多余的肌肉太多,给伤病埋下了隐患。
三巨头的身材,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肌肉型
那么,拥有力量就意味着有一副肌肉身材吗?“小肚腩”在职业球员中算正常现象吗?为何网坛的主流身材更青睐于“竹竿型”呢?
下面为您来一一解答。
职业球员的“小肚腩”也许并非赘肉
四巨头和其他职业顶尖男女选手都有的“肥腰”,并非外界想象中的啤酒肚。 网球运动大量的转体动作,使得优秀运动员的腰方肌肥厚,把腰部脂肪往前挤。其次,球员拥有大块的腰部肌肉,同时用于比赛供能的脂肪又长在肌肉外层,所以腹肌顶着脂肪,视觉上给人以“小肚子”的感觉。
此小肚腩非彼“啤酒肚”
过于健壮的肌肉,会拖移动的后腿
势大力沉的击球是场上的一大利器,但移动的重要性远在其上,球员需要尽可能地扩大场上覆盖面。除了红土场外,如今顶尖高手在硬地甚至草地上也会滑步。而一身健壮的肌肉会降低柔韧度、敏捷度和移动速度,迫使球员尽快在几拍球内解决战斗,否则很容易陷入不利形势。
同时,网球比赛并不需要每拍球都用尽全力。在每次击球都非常用力的情况下,要想击准点心是极其困难的,很容易“抡飞”,还可能过早地耗尽体能,因此这并不是一个明智之策。
图片
图片
网球运动员的腿部力量,比上肢力量更重要
网球运动员的手臂肌肉可能看起来不是非常发达,但他/她们的腿通常都非常结实。这是因为,网球的大多数技术环节都离不开腿部,无论是移动,还是给抽球传导力量。
击球时,球员的站位极其重要,而有力的下肢能提供稳固的基础。在很多方面,网球击球可以与棒球中的投球和击球相比较。棒球投手不一定有巨大的手臂肌肉,但他们的腿强壮有力。它们在投球时产生扭矩,与发球非常相似。
当球员在网球比赛中体能不支时,通常会出现腿部抽筋的症状。比赛中,腿无时不刻都在被使用,各种急停急转、冲刺。球员手臂上的肌肉线条也许不明显,但他们的腿必须强壮、灵活、可靠。
图片
肌肉越多,并不意味着击球力量更足
打出充满力量的击球,上肢力量发挥的作用并非最大。瓦林卡、蒂姆和锦织圭等球员的底线抽球都强劲有力,伊斯内尔和安德森也以重炮发球为招牌,但与其他职业体育的运动员相比,他们的上身肌肉并没有非常强壮。
网球击球是一个全身参与的动作,拍头速度、击球方式、腿部力量等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最有力的击球往往来自于流畅的动作,以最佳的状态击中最合适的击球点。此外,球拍技术的发展,也让球员们的球质更加有力。
过重的肌肉也是伤病的“罪魁祸首”
网球是一项耐力运动,所以顶尖职业选手的身材更靠近自行车手、长跑运动员和足球运动员。理想的网球身材拥有很低的体脂,肌肉精瘦,双腿有力,柔韧性极强。有些球员想通过增肌增重以加强力量,但最终往往会出现伤病问题。
肌肉身材可能给关节带来压力
一名优秀球员打的比赛越多,身体各关节承受的负荷也越高,因此大部分球员都会减掉不必要的重量以避免伤病的出现。与传统的增肌相比,网球运动员更看重肌肉的质量而非体积。看似“精瘦”的网球运动员,其实比你想象中的更强壮。
图片